“弃录”会造成资源浪费 “高三打基础,高四985”是在高考生中广为流传的一句话。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公众对高考的期望已经从“考上大学”转变为“考入重点高校”,从“拥有学历”转向“强调校历”。高考复读生群体中不乏高分考生、“高龄”考生,更有“高考钉子户”。高校招生工作中,每年都会有录取后不报到的,也有入学后退学再回去复读的。必须肯定,高考制度对考生年龄和参加高考次数不设限制,是打破“一考定终身”、促进教育公平的表现,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复读多年的现象,这一方面反映出有些人的思想僵化,另一方面造成了资源浪费。 首先是教育资源的浪费。2023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再次刷新了历史新高。虽然我国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转变为“普及化”,但优质教育资源依然紧缺。高考录取都是一次性划线投档、一次性完成录取,基本没有递补、补录等政策设计,如果被录取的学生没有报到,就等于招生计划作废,培养资源放空。而高分弃读,会影响一连串考生高招录取满意度。所以对于复读,政策上会有一定限制。例如,被高校录取并保留入学资格的不允许报考,部分专业和专项计划只招收应届考生,公办高中不能开办高考复读班等。 第二是智力资源的浪费。考生在做出复读决策时,期望的结果无非是通过复读获得更高的分数,进入更好的大学,以期更好的前程。“幸存者偏差”让人们只看到这个世界成功的低概率事件,更多地看到了复读成功的案例,从而高估复读收益,同时忽视了智力成本。高考复读从本质上讲,是多花一年时间进行考试准备,并不是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对人本身的成长促进作用非常有限。至于更极端的“工具性”复读,单纯靠复读赚取高中奖金或者通过不断刷高分数而证明自我价值,其实是放弃了追赶时代的闭门造车。信息时代所需要的不再是“知识记忆型”“知识应用型”人才,而是“知识创新型”人才。复读的日子恐怕定格的只有你的时光,世界依旧在日新月异。 第三是成长时机的浪费。名校情结够深谋但不够远虑。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聚焦点就是“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高考只是教育通道中一个枢纽环节。相比之下,出生于广西农民家庭的唐尚珺,执着在高考的独木桥上15年,2015年曾放弃吉林大学,今年35岁终于决定去上大学。出生于河北农村的张菲菲,本科就读于吉林大学,2015年博士毕业归国,30岁时破格晋升教授,带领团队开发自主知识产权软件缓解国家油气钻井“卡脖子”问题,今年35岁的他登上了人民日报。进入名校固然是进入了一条相对高级的赛道,但能否跑好人生的长跑,考验的是持续学习能力和全面综合素质。 从全社会的角度思考高考复读该“疏”还是“堵”,视野一定在复读之外。“山河大学”体现了公众对教育公平的更高期待,教育部回应坚持把促进教育公平融入教育综合改革。我国恢复高考初期,用“分数论”打破“成分论”,实现了“形式公平”。新高考的考核机制,是不断追求实质公平。对于复读的尊重,是尊重奋斗,尊重梦想。对于复读的争议,则源于对“人的全面发展”目标认识的不足和对构建“全民终身学习机制”理念的不解。年轻确实是资本,资本必定要善用。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 专家观点 I 别因执念选错了目标与路径 为考名校复读多年到底值不值?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确定价值标准、人生标准。当且仅当考名校是人生终极追求的时候,回答是肯定的。而实际上,在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任何一所学校都仅是人的成长发展中相对短暂的一个阶段、环节与过程,甚至可以说是起步,永远难以成为终极目标。如果选定它为终极目标,客观上就成为将自己局限于青涩的限制。 当下,在不小范围内确实流行着一种将考上某所大学当终极目标的观念。“好好学习,考上某大学”便是有这种观念的人对学生和孩子反复叮嘱的口头禅。这种观念已经并正在误导着中小学生。如果他们真的考上某所大学,就会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意识,难以生成新的成长目标和计划,难以自律而趋于放纵,于是,便出现了大学校园里大学生积极自主进取不足的突出问题。高考考生多年复读的现象是同一问题在高中阶段的表现。 有人或许认为,如果是自主选择为了自己的梦想,而非被动地为了补偿父母的遗憾去复读是值得的。其实,抱有这种观点的人还是没有看清楚此问题的实质。实际上,这些人是将人生成长的某个环节当作终极目标,将人生可能路过的某个节点当作终极的终点,而事实上绝大多数人未必甚至必然不经过这个节点,两者的差别仅在于观念的主体不同。 为了考上某所高校反复复读没有必要,这种做法打乱了一个人成长发展的自然周期。人的青春年华才几年,如果把太多时间都放在复读上面,失去的不仅仅是时间,更多的是错失当事人生理、心理、人际、就业、家庭与婚姻、生育等众多方面的适恰机会。就以考生唐尚珺所追求的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而言,14年的考分曲线也证明他多次错失良机,总体是划不来的。就个人而言,随着年龄增长敏捷度下降,考分的巅峰期已过,成绩必然下滑;就考分而言,随着时间推移和报考人数增加,考分相对于升学的效价在降低,后一年的分值低于前一年,总体看连年下跌,得不偿失。 长时间复读对自己的各方面智能成长发展也是限制。高考的知识内容范围有限,知识结构较为简单,学习方式方法刻板,反复刷题对思维产生限制,易于形成标准答案式思维。学习本身也要讲究方法,明智选择,如果只是拼命复读,低效重复,对正常人的信心、智能和学习生活体验都只能是伤害,可能成为自卑而痛苦的一生的起点,背离真正的进步与有效的成长。 大量历史例证表明,大学仅是人生与职业生涯的起点而非目标,上什么大学对人的成长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影响,决定因素在于进大学及其以后如何学习,学习效果如何。我国恢复高考后,不少大专毕业的学生成为院士,这是很多名校毕业生难以做到的,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没有必要过度追求上某所大学。在高等教育普及程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一定要上某大学的价值越来越小。 是否复读、复读多少次,这需要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同时也应看到,不少人多年复读是不考虑家庭和社会为此付出的成本的。而客观上,除了个人,复读对社会资源的占用,却不一定能产生社会效益;复读只有对已有的不断重复,没有创新,努力而无效,甚至还产生负效,加大了内卷,急需解放与释放。 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视野开阔、知道为自己一生负责的人,不会以复读多年的方式追求自己的目标,也不会把复读当作唯一的奋斗方式,而是会不断突破自己的认知局限,利用宝贵时间去丰富自己、提升自己的技能,做自己喜欢做、擅长做的事情,快乐、开心地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