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读的同学一年提分大多在五十到一百分之间,排名提升中位数在全省两万名左右。复读一年,这群人到底都经历了什么?他们是用了什么新方法新材料吗?还是经受了更高强度的训练,采用了更科学的策略? 如果这些东西能让这群当年的落榜生一年之后脱胎换骨,为什么你就不能在高三直接少走一年弯路呢? 本文会谈到三个知名误区,它们互为因果缺一不可,如果你不想看完,可以直接退出了。如果你看了,就一定要看完。就像在学武林秘籍时,千万不要看一半,就盲目开练,小心伤到自己,得不偿失。 假如你目前正在高一高二,建议你收藏文章,相信这绝对是大数据在帮你改命。 复读生他们对高三一年自己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 这个问题回答的排名前三分别是:①按部就班随大流,缺少自我规划;②刷题开始的太晚,总觉得一轮复习结束,才可以刷套卷,完美主义拖延症。③做题时就题论题,缺少总结,没有形成完善的解题体系。 我们先说第一条,中国目前公立学校的高三复习安排存在结构性的缺陷。其中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他们把复习分为了一二三轮。一轮复习,用接近半年的时间把高一高二你已经学过的基础知识,从头到尾过一遍,按部就班打基础。而与此配衬的还有一种观点就是告诉你一轮复习,不要刷题,基础没打好,做题效率不高。你应该一轮打基础,二轮做专题,三轮刷套卷,一步一个脚印,抵达成功彼岸。 这种训练方法的前提其实是:假设你高一高二,什么也没学会,或者学了之后,大部分都忘记了。 但是这种前提假设真的成立吗? 答案是分情况。对于那些高一高二自暴自弃,基本不学,基础特别差,这样的高三安排,真的有可能给他们重新一次机会。但是对于那些高一高二,本来就是勤勤恳恳,认真学习目标是想要考上好大学的同学,我相信你一轮复习一定会有一种感觉,就是大部分知识自己本来就会,一个章节、一个板块可能就那么几个知识点忘记,通常遇到题目一看答案自己就能回忆起来。 但是学校的老师却要用一整节课,甚至一周的时间,带你从概念到定理地毯式复习,给人的感觉,就是为了一口醋,硬是包了顿饺子。 大部分复读生在应届考试当中,数学成绩中位数就是八十分上下。而如果你高一高二,认真学习,在高二刚结束时给你一套真题不现实的情况下,让你慢慢做,通常你也能做个七八十分区别,只不过是你做的题慢一点,熟练度差一点。 但要说知识基础啊,你绝对不输高三复习一年的同学。但是考八十分的复读生进入高四,老师告诉他们的是我们直接开始刷套卷,遇到不会的问题,咱们缺哪儿补哪。高三,你已经耽误一年了,现在咱们动真格。 而同样考八十分的应届生进入高三,你听到的却是:不管你会不会,咱们这个知识都得重新学一遍,基础重于泰山。 然后在这种情况之下,就出现了一部分同学真的就听信了。这种按部就班随大流,心想我一定要打好基础,偶尔可能也会想自己刷刷题,做一些超越老师要求的试卷。 但是因为人性当中固有的惰性,你可能就会自己骗自己,说:我现在一轮复习没结束,基础没打好,等一轮复习结束了,做题效果会更好。 长此以往,你自己就把自己给忽悠瘸了。 但还有一部分学生在这个时候选择性的放弃听讲,他们大胆的放弃一步一趋跟随老师的节奏,在学校规划了主线任务之外,启动副本。上课时遇到自己会的题目,他就自己刷题。在老师讲到自己不会题目的时候,抬头听讲。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做资料和套卷,从错题里发现自己的漏洞和短板,或是自己主动补坑或是完成标记,在老师复习到这里的时候,再着重学习。 这就是那一群每年高考能够拔得头筹,三年应届能碾压四年复读的狠人,你发现了吗? 他们做的事情很简单,就是身处应届班,但依然像复读生一样安排自己的节奏,冲刺向前。 记住啊,按部就班是成就优秀的一生之敌。你要做的不是让别人带着你从头到尾查漏补缺,而是通过真刀真枪的练习,发现自己的漏洞和短板,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刷题和学知识,这两件事在进入高三之后,就没有必然的先后顺序了。 很多同学一轮复习过后,地毯式覆盖了所有的知识点再来做题,还是会有很多的错题,你还是会发现自己有漏洞没复习。再退一步,即便是你把所有的知识点都复习完了,题目该不会做的,你还是不会做。 因为例如基本不等式,你虽然会背,可是你根本想不到在什么情况下,应该用基本不等式。余弦定理你滚瓜烂熟,但是一复复杂的三角形问题,你还是不知道从何下手。 这个时候你又该如何应对呢?其实这背后是你预设了一种线性学习观。 你总觉得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一切都要有一个先后顺序,每个环节之间有很强的因果性,就是一定要遵循这个顺序做,事情才能完美地发生。 你之所以敢在高三,还坚持这种线性学习观。是因为你觉得时间还早,你还有整整一年可挥霍,所以你才敢在一轮复习时一点一点地磨蹭。直到你高考后进入复读班,痛过了,你才知道这一切是多么的虚幻和可笑。 我相信很多同学看到这儿,就已经开始决定给自己制定计划刷题查漏补缺了。应届生容易犯的最后一个误区,就是你盲目刷题。 我相信很多应届生到了高三历次模拟考成绩忽上忽下,心情起起落落。 还可能会面临这种情况,同一个知识点或者题型,有时候你会做,有时候你会做错,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考试心态以及考场上能否灵光乍现想到那个关键思路。换句话来说,你的解题并不是出于某种严格的逻辑体系,而是在随机性的试探,这就造成了你考试成绩波动巨大。 因为每一道题你能否做出来,不取决于你会不会,而取决于你在考场上随机选的那条路对不对。有时候你运气好,恰好能够找到一条正确的路,这道题目就有分。但下一次也许你凑巧选的方向不对,你就耽误时间又没分。 如果你对解题思路的选择是随机的,那么你的分数必然也就是随机的。所以刷题只是手段,关键是你在刷题的过程当中,要构建一套稳定的检索体系,而高考应试思维的核心本质,也就是这种检索力,它其实是一种体系化思考的能力。 那最后你可能还想问的是,我应该如何去选择题目刷呢?我怎样通过自我规划构建这套解题体系,我没有总结能力,应该怎么刷题,应该怎么复习? 其实这些问题你不用担心,你现在就可以开始刷真题套卷,并且把自己的错误按照题目分门别类进行整理,你刷不了几十套试卷,就会发现百分之八十八的高考题目,其实都是在反复考察那几十个考点,这就是高考数学性价比最高的基础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