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成绩揭晓。 考出亮眼分数的,俨然就是团宠。到向往的城市,去心仪的大学,甚至偕同相爱的人。 考得不好的,则多少有些黯然,乃至面临落榜。 这几天的热词,除了“高考”“志愿”之外,就是“复读”。 这几年我都在高三。到了这个时候,都会收到不少学生或亲戚的信息,他们有意向复读,向我咨询有关事宜。 所以,在一篇旧文基础上,结合所见所闻和真实案例,再次推送,权当回复。 去年我一位学生,考分挺高,但没考上理想大学,决定再读一年。我当时挺意外,也佩服他的自强与自律。 前几天,他告诉我,今年成绩挺不错。我们见了一面,他成长了许多。 说真的,我挺为他高兴,为他平时的问候短信,也为他今天能得偿所愿。 我去年没考好的侄子,也重读了一年。他辛苦一年,增加了四五十分,有这个结果也值了。 当然,是否复读,需要考量抗压能力、经济状况等,也具有不确定性,最终做主的,唯有自己。作为老师,也不好给明确建议。 作为上个世纪末的高考生,我受益于高考,这么多年都不愿意做倒戈者,吐槽或攻击高考体制。(相关文章:湖南“百日誓师女孩”的高考真实分数,打了多少人的脸) 记得去年,我和我侄子交流时,举了个有些鸡汤,却很真实的例子: 上个世纪90年代,我们家附近,有六七个年龄相仿、成绩接近的高考生,全部落榜,那个时候大学没扩招,考个专科都不易。 有几个家境殷实的,选择了复读,有的读了好几年,还有转学到广东(今天俗称“高考移民”,当时政策较为宽松,广东分数线低几十分);而几个家境贫寒的,则无法复读,自此留守家园,无缘大学。30年过去了,两拨人的生活境遇差别很大。 小说和影视剧里的桥段,常有没读大学,返乡创业,发家致富的。但现实比虚构残酷太多了。 还有同学在我们网站留言说:“又读了一年,仍然没过线,这可咋整!” 隔着屏幕,也能感受这位同学的失望。苦读几年,谁不指望梦想开花? 我的回复是:“我的大学室友,10个左右,基本复读过。年龄最大差五岁,一般19岁上大学,最大的24岁,原因就是复读。当然,人生的路不只有高考。” 我清楚记得,有位同学复读了4年,才读大一,华发早谢,老成稳重。 读四五年高三,对于当今“温室里的花朵”来说,简直就是 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摧残。 也因此,这几位复读过的同学,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学机会,每天早出晚归,过英语六级,考研究生。不像其他同学,把University混成了“由你玩四年”。 在封建时代,底层子弟改变命运的方式有两种:科考和造反。多数人矢志于科考,穷经皓首,而黄巢、洪秀全尝试了两种可能,虽然都失败了,也青史留名。 今天是煌煌盛世,圆梦时代,不需要你揭竿而起。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提升自我,高考就成了多数平民子弟的康庄大道。 所以,2023届的考生,如果你足够理性,充分认证,选择复读,不失为人生圆梦和突围的方式。 近年来,各省“考得比较好”的,不少是复读生。2023年禁止炒作高考成绩,我们对状元所知不多。往年的则可公开查询。 比如,2022年湖南历史类第一的李语周同学是复读生,2021年她考了高分,但未达到预期,于是选择复读。 比如,2021四川高考理科第一的卢天彧,拿到722分,安徽高考文科第一的张天行,694分,都是复读生。 2013、2014辽宁两届文科最高分的刘丁宁,第一年考香港大学,但她钟情国学,于是辍学复读,再考入北大中文系,堪称传奇,网友惊呼:“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2008年则更多,从公开资料可知,山西的王越,贵州的查方梅,陕西的郭薇,宁的代龙脊,黑龙江的纪宇、符迪,辽吉林的唱丽娜,都曾是复读生。 这样的名单可以列出一大串。而位列各省前五十前百名的则不胜枚举。河南一年复读人数达45万。 很少人主动希望再一次走进高三炼狱,但如果你的2023高考不如意,你选择了复读,你至少有以下五点值得自励: 再争取一次选择机会; 巩固知识大厦的根基; 趁年轻激发自我潜能; 培养不惧失败的逆商; 历练强大的心理素质。 所以,复读并不可悲可怜,也不可怕可怖,更不可笑可耻。 最后,把杨绛的一句话,送给2024届复读生: 每个人都会有一段异常艰难的时光,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失意,学业的压力,爱的惶惶不可终日,挺过来的,人生就会豁然开朗;挺不过来的,时间也会教你,怎么与它们握手言和,所以不必害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