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生面对高考,我的观点是首先不要怕,不要有先入为主的观点觉得自己很久没学文化课了一定掉的很厉害,不管你何时回到文化课学习的,都不要去过多的想自己差多少,把精力放在知识点上。我自己的经历是从集训回来第二天就参加二模,只考了370左右,最后高考的成绩超过了570,比集训前的成绩还要高20-30分。所以想在集训回校后把成绩提升回去甚至反超是完全来得及的。 我以前的老师曾经对我说过,考学要做到身体累但是心不累,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保持平常心,不要把精力浪费在胡思乱想上。 我认识很多原来成绩一直不错有的在大文大理学生中也很突出的艺术生,回校后因为第一次考试成绩不好,又跟在普通班里跟不上进度甚至被冷嘲热讽,搞得心态失衡了,本来能做好的事现在怀疑自己了。 反而有一些原来只有三百多四百的学生反而最后考到了五百多,当然离不开选择了合适的复习方法,但最核心的原因,他们脑子比较单纯不想太多,也不会有太多保护,只是去做“背书、做题、听课···“这些规定动作,讲的深一点,有一种心理学现象叫做“达克效应”引用达尔文的一句话“无知要比知识更容易产生自信。” 人们在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往往会高估自己的技能水平,且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已掌握的水平,许多初学者会在短时间内进步的比一些高手快很多,是因为他们不会去想这件事有多难,古话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不管学什么我认为都应该保持简单的预设,这样学起来才会更积极,心理暗示也会让自己学的更快。 讲完了心理部分(我认为心理是第一位的,如果没有好心态什么都是事倍功半),我就再分享一下我在复习时具体的方法,首先是我考的最好的两门课:英语和语文,我在语言方面比较敏感而且也有兴趣,这是基础,心态就比较平和。 然后我坚持了几个常规作业在最后的几十天持续积累,首先是英语: 1 每天读两篇英语阅读,各划出3-5个句子,主要是重难点的语法或者自己不理解的,抄在本子上,然后在下面按照自己理解译成汉语,每隔两三天给老师看一下 (我当初是请了一对一的老师,也比较推荐请老师,毕竟学校里重视艺术生的老师毕竟少,而且这样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单独问,比较适合需要取得较高成绩的艺术生。) 翻译一方面可以熟悉巨型语法,不知不觉中积累词汇,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猜词的语感,这在阅读中是至关重要的; 英语考试中其实阅读占分比重是最重的,除去单选题和作文基本所有题都需要阅读能力,阅读理解自不必说,完形填空也是很需要联系上下文的,而且积累了金句有时候作文也用的到,在写的时候最好工整一点,顺便练一下字,别以为英语就不需要练字,作文中写字工整与否是很影响老师第一印象的哦。 2 背单词,记忆是需要重复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研究过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如图: 这张图反应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背书不能一口吃个胖子,而是要少吃多餐,把需要背诵的东西按照计划分成多个部分,每次背其中一部分并且不要付出过多时间,下一次在背第二部分之前先把前一部分复习一下,这样多次反复,隔一段时间复习一次,这样就能够把内容转化为长期记忆了。 还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首先是很多人背单词时经常在一个单词上停留很久,其实已经走神了,有研究发现每一个英语单词上花费超过5秒左右以后就不能再增加记忆的强度了,也就是说一个单词超过五秒就是在做无用功,应该短时间内快速过一遍单词然后过一段时间再复习。 我当时是买了一本星火英语出的负荷记忆原理的单词书,单词都是编组的,会提示你背完一组再回去复习前两组,不过现在好像已经有了背单词的APP之类的很高科技的手段,如果用单词书的话记得买乱序的。 还有研究显示不是所有人的记忆都是靠视觉,有很多都是靠听觉,因此背单词不仅要看,还要动手写,还要听录音。 另外每天记忆力最好的是早上刚起床和晚上睡觉之前,这时候记忆不会受到前后的记忆干扰。 根据这些原理在背诵其他科目内容时也可以使用,我准备两个文件袋,每天要背的内容分成两个部分放进两个袋子,早上起来看一遍第一个袋子里的内容,快速阅读就可以了,然后放进第二个袋子,晚上时看第二个袋子里的内容,第一遍看的内容一律放进另一个袋子,和下次要看的东西放在一起,两三天就拿出来一起复习一遍,这样不断类推,每天看的东西不用太多,每个科目两三张纸就可以,做计划不要做得太难,好实现的才好,这样能不断激励自己,如果计划太过难完成,不断受到完成不了的打击,学习的积极性会降低。 3 听力,很多人觉得听力难,其实就是个熟能生巧的事情,高考时候的听力题语速真的赶不上现实中英语环境的一半快,我每天最起码做一套听力题,题目做不做倒不关键,关键是听到一句就要复述,一开始跟不上,坚持一周左右就会有提高,你会发现慢慢你能把句子完全复述出来了。 4 语法方面很多学生可能会选择放弃,认为占分比较少,表面上看是这样的,大部分题目都是阅读,语法好像只会在单选中出现,其实语法学好了,阅读速度会大大提高,而且作文中一定要使用出一些高级语法才有可能拿到高分。但是语法自学基本没有用,还是得靠老师,当时我运气很好的遇到了一个语法讲的非常清晰简单的老师,我现在依然在受益。 语文部分: 1 字词,古诗词:这部分没什么可说,就是记忆,每天背的同时还要每天起码做一套题,巩固记忆。 2 古汉语,这个部分其实我一直靠老底,然后每隔两天要做一题,做题依然不是以做对为目的,而是积累一些常用的古汉语词,比如各种副词连词等,做的时候不断的查词。 3 作文 我以前作文一直不太好,而且做题速度慢的我,很容易刚刚卡线就收卷了,主要问题是没有干货,写不出,那么每天要做的功课就是积累作文素材。市面上有很多已经整理好的素材书,有的是一期一期的杂志,关键是你不能买来就直接背里面的素材直接用,而是要首先每天读几篇,其实很容易,当厕所读物就可以了,然后在读过后判断这个素材三观正不正能不能用,如果能用的话它可以用在哪些主题的作文里。 比如我记得读过一个小女孩看到爷爷的紫砂壶里有茶渍觉得很脏就给他刷干净了,爷爷十分心疼,因为紫砂壶是需要养的,多少年才有哪些茶渍,这里小女孩出于好心但做的事情在爷爷看来是错的。这个就可以引申到每个人角度和阅历不同看事情就不一样结论,还有对事物的判断标准是否是唯一的,还有外行不应该干涉内行,可以引申到对当前社会现象的反思,还可以用到关于亲情的文章中,立意可以是亲人之间为对方好的行为是否总是要接受,是不是以爱为名的一种伤害呢,这些立意都很贴近现实又视角独特。 有时候立意不是完全自由的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多数会受到材料的限制,假如你收集到的都是好的材料,那么立意自然是好的。 什么样的才好呢,首先三观是正常的,追求真善美的,然后一些非常俗的故事和立意就免了,比如美国总统小时候砍樱桃树什么的,然后立意是什么努力就有收获之类的。 现在的考官都希望学生有自己独立的对社会现象的看法,但是又不能假大空,脱离自己的实际,具体的判断你们可以积累了之后给自己的老师看一看让他们判断,然后一个素材最好是能引申好几个立意的那种。 每天读然后选出起码三个合适的故事,把他们用自己的话写出来,写到本子上,要概括,最好是读完了直接复述写出来,抓住故事主干,太长了你自己也记不住,等积累到一定数量就可以给他们分类,一个立意的分成一类,等有一定数量之后可以和老师进行一个练习,每天看一个真题作文,看完题目之后在限定时间内写出开头定下主题立意,然后把自己要使用的几个素材的标号或者一句话的概括写出来。然后让老师判断你有没有跑题,使用的几个素材合不合适。 数学是我的软肋,成绩也是刚及格,我就不多说了,其实也是我自己当时心态不好一直害怕甚至逃避数学造成的。接下来说说文综, 1 首先是需要记忆和背诵的部分,比如政治的各种标准答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之类的,就按照我前面说的艾宾浩斯曲线的方法来记忆,我的政治大题当时是请老师给我做了总结,只背有必要的,然后答案简略概括,老师还给我总结了顺口溜,但是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你自己能背出来的前提下,不然老师做再多努力都是没用的。 2历史我是通过通读课本来加深理解,其实历史就像小说一样,有时间地点人物,故事情节,如果不把它当做一种负担看待,读起来是很有意思的,每天我起码要读十五页左右,有时候觉得好看有可能还停不下来。也不必强求一定要背过,历史的问题除了大事件和时间,史实的部分重在理解,用一种唯物的史观去评价这些史料,通读课本可以加深理解。另外我还自己制作了大事年表,不分政治经济文化册,都放在一个时间轴里,每天拿来复习。 3 地理的读图能力是我认为最能短时间提高的,地图册大家应该都有,一些该记忆的图我想老师应该都给大家说过,比如洋流啊,气候啊,河流啊等等,在记忆的时候不要一味的只是看,要通过默画来记忆,我想应该对美术生来说默画并不难。每天至少画两个图 ,用一个画图册子,等积累的多了会很有成就感。 以上这些方法每个都是为了提高你复习的效率,节约时间,但是最能够提高效率的其实是平静而积极的心态。 |